供給端看,2022年中國工業硅產量總計350萬噸,較2021年增加59萬噸,增幅20%。2022年國內新增建成工業硅產能62.5萬噸,然而多數產能集中在下半年建成,受疫情影響新產能實際投產時間較晚,實際釋放的產量較為有限,2022年產量大增主要是由原有產能開工率提升所帶來的。2023年預計是工業硅產能迅速擴張的一年,或將有127萬噸新增工業硅產能投產。多晶硅、有機硅企業為保證原料供給穩定,向上游工業硅做產業延伸,產業鏈一體化發展趨勢明顯,新產能建設地點多集中在新疆、內蒙古、甘肅等地,北方工業硅產能正在迅速崛起,預計2023年工業硅供應將維持15%-20%的同比增速。
需求端看,2022年硅(包含97硅和再生硅)國內下游消費量共計293萬噸,全年出口量65萬噸,同比減少12.68萬噸,降幅16%,國內消費加出口量累計在358萬噸,同比增幅14%。數據顯示,2022年有機硅、多晶硅、鋁合金、出口的消費占比分別為30%、27%、18%、18%。預計2023年多晶硅將躍居為第一大消費下游,占比在40%附近;有機硅受宏觀經濟影響,預計消費同比增速在6%附近;因終端汽車、建筑領域趨于穩定,鋁合金等應用對工業硅驅動增幅放緩,預計同比增速僅在2%-3%附近。
其中,多晶硅分為電子級和太陽能級兩大類。光伏發電領域終端的太陽能級多晶硅占比達95%左右。“雙碳”目標下,新能源產業將迎來發展機遇期,同時在多晶硅高利潤吸引下,多晶硅產能也迎來了產能迅速擴張周期。數據顯示,2022年國內多晶硅新增產能54.7萬噸,預計到2023年多晶硅產能將增至245萬噸,同比增速達106%,其中2023年光伏用硅量較2022年或將增加近80萬噸,增幅近80%。
庫存方面,工業硅主產區分布在西北、西南地區,主要消費地集中在華東、華南地區。2022年上半年,硅原料下游消費受到影響,而硅主要供應地維持較高開工率,“供應強需求弱”使得上半年工業硅整體去庫較為緩慢,2022年7月8日天津港、黃埔港、昆明三地社會庫存共計8.8萬噸,同比增幅高達266.7%;下半年,硅原料兩個主要出口港(天津港和黃埔港)貨物進出量遠不及2021年,海外需求低迷導致工業硅出口量出現大幅下滑。2023年春節后兩周工業硅社會庫存維持累庫,截至2月3日,工業硅三地社會庫存12.7萬噸,同比增幅49.4%。此外,2022年約有30多萬噸的供應量未被消耗,故除社會庫存外,還有相當部分隱形庫存分布在硅企及部分下游和貿易商當中。2023年,硅下游消費增量預期要強于供應增量,前期供應過剩量將被逐步消化,2023年累庫將放緩,出現小幅累庫現象。
總體而言,2023年工業硅處于供應和需求雙增長過程,從新增產能投產計劃上看,或存在時間錯配的可能性,即下游多晶硅的新產能投產進度略早于工業硅產能。從分規格供應看,硅新增產能多分布在北方地區,受原料硅石等品質制約,其產出規格以低品位硅為主;而高品位硅主產區多分布在南方,上半年開工水平較低,存在不同規格之間錯配可能性。從成本角度看,電力成本占比在30%-40%附近,預計在1-4月和11-12月兩個時間段,受西南電力成本高位影響,產業生產成本仍將較高。但在強供應現狀下,2023年全年不宜過分悲觀,3-5月期間硅價仍存上漲預期。
新華指數工業原材料市場研究中心團隊分析認為,工業硅新產能在2023年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速,而清潔能源建設將繼續帶動多晶硅的下游消費,也是工業硅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,預計2023年工業硅市場將整體呈現供需兩旺格局,但階段性的供需矛盾也將貫穿始終。
后續需關注的硅價格風險點:去庫不及預期,硅新產能投產超預期,多晶硅開工水平不及預期,5-7月份川滇地區電力供應寬松等。
轉自:新華財經